一公局
|
2025-04-27
|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起步平穩、開局良好,面對外部沖擊的不利影響,一季度中國經濟5.4%的增長,來之不易,令人鼓舞。
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從無人機成春耕能手,到商場店面人頭攢動;從世界在建最長海底公路隧道,到人形機器人服務智能車間……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聚力攻堅、協同發力,迎難而上、主動作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動中國經濟向新向好,努力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新場景中觀新動能,新業態里察新趨勢。當前形勢下,中國經濟怎么看,活力韌性有多強?人民日報記者走進一線,擷取了5個新場景,看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聽!盾構轟鳴正穿海掘進
蔚藍的山東青島市膠州灣海面百米之下,超大直徑盾構機“深藍號”一路自東向西,以每天10米的速度向前掘進。
這是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其主線隧道總長14.37公里,一舉成為世界在建最長海底公路隧道;項目3條隧道開挖土石方量超過600萬立方米,成就了世界建設規模最大的海底隧道。隧道建成通車后,青島西海岸新區與東岸主城區將在海底“牽手”,托舉青島進入“雙隧時代”,促進環膠州灣一體化發展。
“目前隧道已進入全面攻堅階段。”指著工程進度表,中交隧道局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項目經理干聰豫介紹,自去年1月始發以來,“深藍號”盾構機已掘進突破1500米。
穿海之旅,注定是一場與自然之間的“較量”。
應對高磨蝕地層對盾構機刀具帶來的損害,項目鉆研技法,研發出滾刀磨損監測系統,仿佛在刀盤上安裝一雙“智慧眼”,能實現快速精準換刀;面對海底施工帶來的超高水壓挑戰,團隊上新材料,成功攻克雙摻纖維混凝土管片,相當于給管片穿上一層“鎧甲”,可大幅提升抗壓性能。
按照目前進展,今年7月項目將正面迎擊寬度約400米的斷層破碎帶。“啃下這塊‘硬骨頭’,是向2026年隧道全線貫通邁出的重要一步。”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項目總工程師劉泓志說,屆時,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將橫臥于膠州灣大橋與膠州灣隧道之間,共同擎起膠州灣的交通主骨架。
記者感言:
逢山開路,新疆烏尉高速加快施工,向年內全線通車沖刺;尋油找氣,川氣東送二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加快向2027年全線貫通邁進;溝通水系,平陸運河總投資完成超70%,世界級運河嶄露雄姿……
開年以來,一批重大工程建設刷新“進度條”,助力基礎設施投資穩步擴大。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8%,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4個百分點。
投資既是當期需求,也是未來供給。重大項目提速上馬、穩步推進,將有效釋放內需潛力、不斷優化供給結構、賦能經濟“一盤棋”邁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