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局
|
2025-03-31
|
乘坐通勤車,從天山勝利隧道進口端進入,隧道里燈火通明、車水馬龍,一片繁忙的景象。
二襯臺車、三臂鑿巖臺車、自動掛布臺車、C6超前鉆機、硬巖掘進機……三個隧道內,天山勝利隧道進口端施工現場每天都有六七十名工人各司其職,在洞內忙碌著。如此龐大的運作系統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扣,任何一處的微小疏忽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整個工程的進度與質量。
養護臺車
湊近一看,洞內施工的工人們頭戴的安全帽上都有比火柴盒還小的黑盒子。“這個盒子是定位芯片,接入洞外的‘智慧大腦’,可以實時探測到每個人的具體位置。”中南局烏尉5標項目工程部部長吳特力根說。
安全帽上面的定位芯片
施工作業人員佩戴有定位芯片和定制攝像頭的安全帽進入隧道后,項目部的大屏就可以實時收到他們的位置和軌跡信息,同時顯示施工畫面,實現洞外管理人員對隧道作業人員的實時跟蹤和指導,必要時還能實現快速援救。
人車定位系統
隧道安全管理:勞務實名制
這套融合“5G+智能化+物聯網+信息化”技術的“智慧大腦”,還能實現隧道內機械設備的全方位跟蹤。在烏尉5標總工程師黃登俠帶領下,技術團隊開發出“洞內環境監控系統”,通過在隧道內分布氣體傳感器、震動傳感器、紅外線傳感器,實現有毒有害氣體、隧道墻體、災害預警等數據的實時監測,并將數據實時傳輸至洞口數字化監控指揮中心,同時利用平臺分析數據,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全方位為隧道安全施工保駕護航。
天山勝利隧道進口端智慧工地管控中心
項目部還將“智慧大腦”用于跟蹤監測硬巖掘進機掘進參數,實現對硬巖掘進機全方位智能化管控。技術人員通過在掘進機上配備的高精度傳感器,能夠實時收集施工現場包括視音頻信號、機械運行參數、地質狀況數據等。這些信息回傳至項目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能夠清晰地觀察到掘進機的工作狀態和隧道內的實際情況,做出施工配置相應調整。“我們能夠在遠距離對掘進機進行精準操控,仿佛置身于施工現場。”信息化中心主管李建偉說。
隧道內設有的智能化裝備管理系統,上線了數字化開挖和數字化濕噴兩大子模塊。項目成員將這套系統安裝在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智能噴濕機上,技術人員通過傳感器即可實現自動化監測和運行。數字化開挖是隧道智能裝備管理平臺集成的三維激光掃描點云自動分析軟件,能夠快速、準確評估當前循環超欠挖結果,綜合隨鉆參數變化曲線,實時優化下一循環布孔,并自動下發布孔圖至智能化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實施自動鉆孔作業。相比傳統人工或液壓板鑿巖臺車施工實現了鑿巖布孔方案的循環優化,精準控制超欠挖,加快開挖進度、節省施工成本。“這套系統可以自動感知圍巖特性、堅硬程度,并實時輸入相關數據,讓施工更加精細化、智能化。”吳特力根說。
濕噴車
施工過程中,項目運用的全斷面掃描儀可以精準測量超限挖數據,保證工程質量,傳感器信息的準確收集和回傳,為技術人員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幫他更好地了解隧道地質條件的變化,不斷優化掘進方案。
在隧道初支及二次襯砌中,數千個傳感器就像無數“小眼睛”,對圍巖變形、支護結構受力、地下水水位等參數進行24小時實時監測。一旦監測數據出現異常波動,系統立即啟動預警機制,通過手機APP、現場聲光警報等多種方式通知施工人員撤離危險區域。
天山勝利隧道水平定向鉆勘察孔巖芯實物圖
通過“智慧大腦”系統,天山勝利隧道施工實現了全方位的安全監控與預警。“智能化管理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成本,確保了工程質量,不僅為隧道的順利貫通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也為未來的隧道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參考。”黃登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