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局
|
2025-01-22
|
“三通指你好,船號:帆順168,申請停靠平臺。”
“你好‘帆順168’,可以停靠……”
1月17日,夕陽下的福建廈門劉五店港區,陽光伴著獵獵海風和細碎的砂石“灑”在工人梁芝敬的安全帽上,發出噠、噠、噠的聲響。
在距梁芝敬不到30米的洋面上,“帆順168”補料船,裝載著4000多噸砂石緩緩抵近。作為中交一公局集團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的海上平臺混凝土操作員,梁芝敬手持對講機與當天在拌合站值班的10名工友通力協作。他們要趁海水退潮帶來的作業窗口,為站里補上700噸機制砂和900噸粒徑10到20毫米的小石子。
在中交一公局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質檢工程師高志玉看來,自從登上這座海上作業平臺,梁芝敬和工友們的勞作與生活便與這片大海“共潮汐”。他們正在建設的劉五店航道橋,是廈金大橋(廈門段)關鍵控制性工程,全長1948米,是福建省內最大跨徑橋梁,也是福建省首座全離岸式海中懸索橋。
這座大橋,將成為締結“廈門金門門對門,鷺島浯島橋連橋”的海上紐帶。
潮汐下的堅守
這座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離岸兩海里的海上平臺,如一座“海上城堡”,與廈門、金門隔海相望。平臺呈“干”字形排布在海面上,梁芝敬工作的混凝土拌合站,位于平臺的中心位置。
每天從海上混凝土拌合站里,生產出的上千方水泥,經由平臺運輸通道被運往前方沉井和樁基的澆筑施工現場。這些混凝土構成了劉五店航道橋的“血肉”。記者看到,在平臺上堅持“海上作業”的有100多名工人。
春節前,項目部要完成沉井系梁6000方以及主塔套箱6640方封底混凝土澆筑任務。為此,梁芝敬和工友們需要不間斷倒班作業,以保障工程任務能夠如期完成。梁芝敬上一次離開海上平臺,已是57天前。
“現在倉位不算低,要補的不多。”補料作業現場,梁芝敬穿著救生衣,頂著5級的海風沖著記者大聲說道。他要指揮補料船的船員和拌合站控制室里的值班人員密切配合,對不同的砂料進行精準分倉。作業平臺上,細砂混著風激起的海水化成了泥點,在梁芝敬的工作服上留下了星星點點的痕跡。
近兩個小時補料作業下來,梁芝敬告訴記者,嘴里滿是海水的咸味。
混凝土中的“智慧”
今年43歲的梁芝敬已經和混凝土打交道17個年頭。他坦言,自己曾經歷過塵土漫天飛舞,工人戴著口罩和手套、穿著勞保服,操作震耳欲聾的機器,進行混凝土拌合的年代。
如今,混凝土拌合早已實現智能化。
在操控系統里,由項目實驗室根據混凝土施工部位研究制定的混凝土配比方案被轉化成了18組數據,一一呈現在屏幕上。操作員只需點按啟動生產按鈕,集物料儲存、計量、攪拌、泵送于一體的大型海上拌合設備便會自動進行生產。
“每一方混凝土中都流淌著智慧的溫度。”高志玉說,為確保混凝土質量,工程運用混凝土云工廠平臺,實現原材料進料、取料、拌和、出料的全過程自動化控制。
與梁芝敬以往參與的工程項目混凝土澆筑作業不同,廈金大橋(廈門段)是一個全離岸的海上施工項目,大橋主塔施工地點在距離陸地約3公里的海面上,所有原材料都要通過陸運轉海運,運送到海上施工平臺進行混凝土生產。而海上平臺所處海域全年7級以上的大風天數達100多天。
為應對項目27.5萬立方米的混凝土方量需求,項目部不僅在海上自建了混凝土拌合站,還通過多種方式,讓這座混凝土超級工廠能夠抵御風力14級海風的侵襲。
工人們的“海派生活”
坐輪船上下平臺、看海上日升日落……海上工作看起來很詩意。
但大海不只有浪漫的一面。當夜幕四合,遠處城市的華燈點亮,潮水的漲落聲中,海上平臺便如同一座“孤島”。工人們在海上工作一輪,短則幾天,長則數月。
海還有海的“極端”。在梁芝敬看來,夏季的海上平臺最熬人,直射的陽光讓鋼制甲板快速升溫,平臺如同一個炙熱的鐵疙瘩,局部溫度超過60攝氏度,不到5分鐘便能“烤”出一身汗。冬天,海風給平臺上作業的工人又帶來刺骨的寒意。
記者看到,在混凝土拌合站的北側,是項目部為建設者們搭建的約4000平方米的生活區。高志玉告訴記者,為解決海上施工船舶來往耗時長、物資運送不便等問題,項目部在臨時生活區內設置了海上宿舍、海上食堂、海上超市、海上共享職工之家等服務空間。
“我們甚至借助海上平臺原先規劃的綠化帶,在海上種起了番茄、白菜、地瓜等,有了一個自給自足的‘海上農場’。”看著眼前一棵棵綠油油的菜苗在海風中抽芽,梁芝敬感嘆道。
記者采訪結束前,夕陽給平臺上準備下班的工人,披上了一抹油畫般的金黃。梁芝敬和工友們漫步在平臺上,聊起海對岸的特產。
他們期待著大橋建成的那天,也期待著和家人團聚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