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局
|
2020-05-25
|
攤開貴州地圖,劍河、榕江兩地交界的腹心地帶,群峰比立,層巒疊嶂。這里屬于貴州交通的“梗阻”“盲腸”之一,囿于交通瓶頸,發展滯后于其他地區。而劍榕7標項目建設線路便處于兩縣交界的的太擁、南哨、朗洞的交界地帶。劍榕高速的建成將不僅將加強經濟聯系,雷公山區也將因此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挖通859米,攻克郎晃復雜地形
穿過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的劍河縣,再驅車向西南3個小時,一個位于水畔旁狹長山谷內的美麗村莊——朗晃村便出現在眼前。湖水清澈如鏡,讓每一位初來到訪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種城市里找尋不到的寧靜。這一灣淺淺流水淌過,更裝幀了原本生機盎然的畫卷,呈現出一派由水、霧、樹組成的天然風景圖。
對于建設者們來說,生態越原始、環境越幽閉的地方,也意味著交通越閉塞。地勢越險要,便道修筑、材料進場、機械設備進場、場站建設都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你看那里的洞口,正在做后期修飾維護,等完全修建好了,從這里到達朗晃村就再也不用繞山了。隧道只有短短的859米,卻花了我們一年的時間,可是讓我們刻骨銘心。”牛虎只指著不遠處剛貫穿的朗晃Ⅱ號隧道感嘆說
劍榕高速7標長7.5公里,全線共有4座隧道,2座與其他標段對打,橋隧比達62%,朗晃Ⅱ號隧道是控制性工程。項目剛進場,一無路,二無地,吃住只能在附近村子里。項目駐地在二工區,去往三工區無路可走,只能臨時修一條便道。
“山區崎嶇不平,修路很難,而且修筑時正值南方雨季,暴雨連續攻擊,尤以夜晚更甚。
常常被雷聲驚醒,很害怕項目駐地會被淹了。白天修好的便道,一晚之后只剩一堆黃土。”技術員楊陽記憶尤深。項目部位于劍河和榕江兩個縣城交界處,項目部大門前就是河道,一到雨季,便面臨河道水位上漲的問題,為了確保項目駐地安全不被水淹,全體職工輪番值班,密切注視河道水位。
暴雨造成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為前期開工下了“戰帖”,再加上貴州山區泥土疏松,使得前期清表、原料輸送工作困難重重。盡管如此,測量隊還是扛著幾十斤儀器滿山坡找點、定位、放線,項目全員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最終換來道路修通。
復雜地形為朗晃Ⅱ號隧道施工又設置了一個難關。隧道左洞雖然僅859米長,但是IV級圍巖有236米,V級圍巖有613米,幾乎整條隧道全是不良地質,施工難度和安全風險都超乎想象。朗洞河大橋橋梁下部構造為雙柱式墩與薄壁墩,墩高最高為46.68m,薄壁墩采用滑翻一體施工工藝進行施工,下構施工場地條件差,墩柱高度高,施工風險及難度較大。且左幅為七標首架橋梁,為項目的節點控制性工程,存在著工期緊,施工難度大的雙重考驗。
“僅僅進口段,每一步開鑿都存在因山體嚴重偏壓導致垮塌的風險,洞里沁水情況嚴重,向上看滴雨如注,向下看混沌如泥,好像身在水簾洞。”牛虎只感嘆說。項目反復研討后,決定先開挖左洞左側偏壓擋墻基坑,地基承載力檢測合格后,支模分層澆筑偏壓擋墻,然后再進行混凝土回填補嵌山體及套拱、管棚施工,實現安全進洞。
左洞的貫通關系著預制梁能否運送,但是每開鑿一尺就容易造成超挖,安全、質量和進度如何三者兼得?項目在工法上“對癥下藥”,破解圍巖結構復雜、自穩能力差等難題,堅持嚴格按照“控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時量測、勤襯砌”原則,確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
針對超挖回填問題,他們采取預留注漿管的方法,通過二次注漿避免初支空洞。針對隧道施工拱腳虛渣,在安裝拱架時預制墊塊進行拱腳支墊,加強拱架安裝的穩定性。針對中埋式止水帶不居中現象,采用鋼木結合堵頭板解決問題。利用降塵的霧炮機為隧道“養生”,提高隧道安全及使用壽命。同時嚴格控制好各縱橫向排水管標高、接頭連接,進行灌水試驗,及時發現問題,保證管道排水通暢。
為了確保每一步都落地有聲,項目總工與工程部對所有現場管理人員進行細致地分項交底。項目還加大“四新”應用,通過采用濕噴機械臂、數控液壓閘式剪板機、液壓單頭沖孔機、聚能水壓爆破施工等,大幅提高了噴射砼施工質量、構件加工質量,較好地控制了隧道超欠挖。
冬天宛如冰庫,夏天儼如火爐,這就是隧道的施工環境,也因為項目地處山區,叢林茂盛,蛇影常現。但是,“讓隧道安全高效貫通”的想法已經深深扎根在團隊每個成員的意識里。現場技術員24小時輪班值守,對每一個循環每一道工序進行細致檢查。測量員師偉回憶到,當時大家睡覺時都高度警覺,手里都握著手機,生怕一不小心給項目帶來損失。
暴雨不斷、泥石成災、資源匱乏,都未能擋住劍榕七標建設者的步伐。苦戰365天,2018年底,黔東南州的山巒深處的朗晃Ⅱ號隧道左洞終于順利貫通,建設者們開始跨入下一個探險。“最困難的地方,總有最剛硬的脊梁。”業主的贊美,成為項目團隊的最美注腳。
“我們是劍河的難度,榕江的速度!”
據劍榕6標總工劉斌介紹,項目位于崇山峻嶺之中,從縣城來就要3個小時,貫穿兩縣三個鄉鎮,分別是南哨、朗洞、太擁。劍榕7標便道33公里,繞到從標頭到標尾就兩小時。現在我們來了打通了。跨越兩個縣,以前哨和朗洞兩個鎮是完全沒有道路相通的,劍榕7標的便道建設將兩個鎮的把路打通了,為當地百姓造福了。
劉斌介紹,剛進場時,路上總是塌方,伴隨著斷電。201717年在劍榕全線最早掀起大干場面,劍榕高速第一個進洞,一個涵洞、高墩柱都是率先完成。難度和劍河段一樣,但是施工速度和榕江段一樣的。2017年所有工點遍地開花,便道都通到了工點,2019年所有路基第一個全線交驗完成。“我們是劍河的難度,榕江的速度!”總工劉斌自豪的表示。
“在臨建項目部和便道選址過程中,項目經理要求采用無人機航拍技術進行實地勘測和定線,所以工程部也臨時擔當起了“飛行員”的角色,這樣的創新勘踏鮮為少見”工程部長肖紫國說道。“在施工過程中,每個月對全線進行航拍留底,這樣不僅保證了項目后期影像資料的完整性,也可以實時對整個全線施工情況進行把控。”
項目利用無人機技術,俯瞰整個現場地形地貌,再結合施工圖紙和地勘資料,不僅解決了人車無法到達導致對原始地貌勘察不了的情況,還大大縮短了初期進場計劃時間。提前1個月就完成了項目5條主便道,6條支便道,5條橋位便道和9個場站選址的勘測和規劃。
品質工程,自然是離不開質量這個關卡。朗晃Ⅱ號隧道左洞率先成為劍河度第一個貫通的隧道,根本原因在于項目始終堅持品質化施工建設。施工工程中,項目部利用創新技術隧道二襯臺車端模采取折頁式定型鋼模、隧道濕噴混凝土添加高效防腐劑減少回彈量,推廣使用后回彈量從22.4%降低至10.6%,節省成本52770元。
項目還高度重視質量通病治理工作,成立了“保標”QC小組,通過持續性的開展活動,降低了質量通病出現的頻次,QC小組獲得了貴州省質量協會QC小組二等獎。2018年總計完成QC兩項(提高立柱鋼筋保護層厚度合格率、提高預制T梁護欄預埋位置合格率),四新應用兩項(沖孔機在隧道鋼拱架連接鋼板中的應用、超聲波點焊機在隧道防水板中的應用),項目級經濟小課題一項(濕噴混凝土應用及有效控制回彈量的研究)。
項目針對工程整體的安全、技術、質量的管控,采取超前謀劃,嚴抓管控,積極采用四新技術、五小等。項目技術團隊,針對項目工程提前擬定了方案清單,針對項目每一個小的分項工程制定具體有效的實施方案,編制施工方案與技術交底,指導施工。例如T梁預制,采用附著式振搗器、智能張拉與壓漿設備,氣動鑿毛錘等,大幅的提高了工程質量。采用胎卡具,定位夾具等五小,提高了作業的標準化。
為了確保每一步都落地有聲,項目總工與工程部對包括現場副經理、技術員等在內的現場管理人員把每個分項都進行細致的交底,并監督技術員對現場作業工人進行安全技術交底,開展安全質量教育培訓。同時,項目不間斷開展技能比武交流、應急演練安全教育等活動,項目結合所在地域特點開展全國首例防毒蛇傷害應急演練,獲得上級部門的一致好評。
施工過程中,項目嚴格按照《劍榕高速公路隧道標準化建設的相關要求》《暗挖隧道標準化施工指南》《橋梁標準化施工指南》《三廠四區施工標準指南》等,從施工工藝、施工工序、施工工法、施工質量等各方面嚴加管控。內強管理,外樹品牌。切實打造品質化工程,劍榕七標成為劍榕高速公路中最活躍的先鋒隊,不僅積極響應上級各部門和業主倡導的品質化工程建設活動,還注重促進工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在建設中,項目管理者始終致力于精細化管理的全員化、全方位化和全過程化,通過狠抓制度和措施的執行落實,注重把精細化施工管理貫穿于工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結合實際,探索創新。開展首件工程,執行三檢制度、日常質量巡查、月度質量綜合大排查,形成問題清單,針對每條問題定人定時定措施進行銷號處理。在開展日常工作同時,編制質量口袋書、方便技術員隨時翻看學習、積極開展通病治理、QC、技能比武等活動,提高工程實體質量合格率。 對場站進行標準化驗收,對各類模板進行現場驗收,聯合測量隊、安保部、物設部、工程部現場驗收后形成驗收資料存檔。
項目測量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工程控制網復測和聯測、隧道洞內的導線點的布設和測量、隧道監控量測、路基橋涵施工放樣、內業資料的計算與編制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隧道的主要測量工作包括洞身開挖超欠挖測量、仰拱開挖的超欠挖測量、初支斷面掃描、二襯臺車的定位測量、隧道監控量測等。洞身開挖和仰拱開挖保證每循環測量,及時采集開挖斷面數據.初支每五米掃描一個斷面,保證隧道初支不侵入二襯。二襯臺車定位做到每模測量,保證隧道凈空不小于設計.隧道監控量測做到每天測量一次,保證數據及時準確。橋涵放樣做到百分百放樣,百分百復測,百分之百合格,并且做好放樣交接單,避免測量數據交接中出現錯誤。內業資料做到書面整潔,計算清楚,格式統一,與現場施工同步,及時編寫,及時簽認。儀器管理做好一機一檔,每臺儀器都有專人使用,專人保管,每周自檢一次,每月由測量隊長檢測一次,每年由國家計量局檢定一次,做到周檢、月檢、年檢,保證儀器在使用時的能夠達到精度要求。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地材進場困難,并且選擇廠家繁多、原材料離散性較大,對施工配合比的調整比較大。為有效地保證工程質量,項目加大原材料檢測頻率,嚴把原材料進場質量關,杜絕不合格原材料用于工程施工。對現場每車到場的混凝土質量進行檢測和觀察,杜絕不合格混凝土用于施工,對實體質量進行跟蹤檢測,并建立臺賬,對全線每個分項工程的混凝土強度、鋼筋保護層厚度等檢測數據均記錄詳實。
項目通過師帶徒活動、部門培訓加考試形式,幫項目新入職員找師傅,手把手教新員工熟悉崗位,盡早成為一名合格的崗位員工,對項目部員工進行日常培訓學習,不定時的組織技術管理人員進行對標學習,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充分發揮老員工的先鋒帶頭模范作用,對部門員工的成才培養采取部門長負責制,員工的成長情況作為部門長考核成績之一。
精耕細作 創新工藝鑄特色
劍榕7標噴射混凝土施工均采用濕噴工藝,采用專業濕噴車加機械臂進行隧道噴射混凝土施工的作業。此工藝從根本上解決了粉塵問題,對噴射混凝土質量確保了有效控制。隧道作業區采用封閉式管理,洞口設置門禁系統,實行人車分離,確保了作業時行車及人員安全,且采取視屏監控及人員監控系統,對洞內作業人員通過LED屏顯示在崗情況。通過視屏監控系統對洞內作業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并與局監控中心連接。
隧道二襯臺車采用液壓自行式臺車;二襯端頭采用堵頭鋼模,提高了二襯端頭止水帶的定位準確性;隧道鋼拱架連接板加工采用剪板機、沖孔機進行加工,不僅提高了加工工效,而且構件加工質量高、標準性好;二襯澆筑完成后采用霧炮機進行養生,提高混凝土的養生質量,保證二襯混凝土強度。二襯防水板鋪設采用超聲波焊接工藝,提高防水板鋪設焊接質量;逃生管道采取樹脂材料專用逃生管道,較以往的鋼材質管道更加禁久耐用,不易損壞,安裝拼接更加簡便,在仰拱處采取棧橋的方式,直接將逃生管道直接接至仰拱施做完成段,解決了以往仰拱逃生管道過仰拱不便的問題。隧道施工由項目測量隊每日實施監控量測,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及時觀測拱頂沉降及周邊收斂,發現預警及時反饋現場,確保施工安全。對隧道二襯鋼筋焊接進行技能比武,通過比武提高工人質量意識,以及貫徹項目質量標準。
橋梁樁基施工主要采用人工挖孔樁施工,對開孔樁基四周場地進行硬化,采用鋼管護欄、密目網制作安全防護圍擋,采用標準預制塊對卷揚機進行配重,卷揚機安設高度限位器,確保施工作業人員的安全。對沖擊鉆施工樁基,對泥漿三項指標進行檢測,對導管氣密性進行檢測,符合要求與指標后方可進行樁基灌注,確保了樁基施工質量。對樁基、墩柱等受力主筋采用鋼套筒機械連接,對鋼筋端頭進行車絲,然后對鋼筋端頭進行打磨平整,確保鋼筋連接質量,對半成品鋼筋端頭采用穿戴保護罩,保護鋼筋端頭不易銹蝕和受損。對系梁墩柱等鋼筋綁扎及安裝嚴格按照設計圖紙與規范要求施工,嚴格鋼筋安裝的正確與準確性,嚴格控制鋼筋保護層厚度。對項目薄壁高墩采用滑翻一體模板系統,解決了高空作業安全問題,同時保證的墩柱施工質量。對排柱墩系梁、蓋梁進行操作平臺進行設計,指導現場作業施工,確保了作業人員安全,滿足施工需求。對圓柱墩、預制T梁進行線外首件,對混凝土配合比、模板的適用性進行試驗,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
路基填筑施工首先組織進行試驗段施工,確定最佳松鋪厚度,碾壓遍數等一系列參數指標,用于指導后續施工,對填料粒徑進行嚴格把控。對涵洞、橋臺等臺背回填,采取畫設分層標尺,控制每層分層厚度,確保壓實質量。對涵洞防水板采取怕焊接進行焊接,對焊接質量進行氣密性檢測,確保防水施工質量。
項目安全管理通過建立施工管理及作業人員一人一檔,對項目所有施工人員進行全覆蓋管理,對新進場工人,第一時間進行入場教育,并將身份信息登錄,通過一人一檔進行建檔,且將一人一檔與農民工工資進行掛鉤,確保了安全教育人員覆蓋率。現場技術員對班子每天進行班前十分鐘教育,并拍攝視頻上傳安保部,由安保部監督,確保將班前教育落地,且保證教育質量。定期對工地、民工駐地進行安全檢查,對所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排查,發現問題及時要求整改。通過采用安全插座、雙防護等設施,提高了用電標準化及用電安全。
項目高墩滑翻施工、T梁預制均從其他標段學習引進了一些小創新和好的做法。高墩滑翻施工通過向13標學習,并采用φ38mm鋼管內套榫接,解決了φ42mm支撐桿件接長不穩定和受力薄弱的問題,該工藝在項目得到了較好的使用。T梁預制臺座調平鋼板采用調節螺栓,淘汰了以前沙池的做法,很好的解決了T梁預埋鋼板調節角度控制難、定位不準的問題。劍榕7標采用雙支腿支撐T梁,對T梁支撐穩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T梁端頭肋板底部設置斜角,避免了T梁張拉起拱后因受力集中而掉角問題。采用T梁預應力筋定位架,對預應力施工定位準確性與便捷性起到了很好作用。
項目共采用局集團重點推薦四新成果12項。包括奧維互動地圖在在項目策劃、施工中的應用、無人機應用、梁板鋼筋骨架限位器、自動伸縮式腹板噴淋養生系統、龍門吊滑觸線裝置、二襯中埋止水帶定位堵頭鋼模、二襯預埋鋼筋定位架、滑翻結合、自鎖式鋼絞線穿束機、橋梁預應力智能張拉系統和智能壓漿系統、噴射混凝土濕噴應用、隧道霧炮降塵養生技術。項目對對隧道剛拱架連接板加工采用剪板機與沖孔機,加工工效和加工質量得到顯著的提高。
劍榕7標隧道監控量測采用徠卡反光貼作為測量標志,用高精度全站儀免棱鏡進行測量,全站儀與手機用藍牙連接,量測數據通過藍牙實時上傳到手機APP,做到實時測量,實時上傳,使所有隧道管理人員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圍巖與支護穩定情況,指導施工。積極采用中國交建隧道安全生產監控中心系統,系統包括隧道管理、視屏監控、監控量測三個模塊,每日對系統進行進度數據更新,監控量測的數據實時上傳。對隧道施工實現了信息化管理。
項目部與貴州大學聯合開展“復雜板巖地層隧道控制爆破技術研究”的科研課題,力爭對隧道超欠挖情況提出控制措施,降低施工成本。項目部目前申請了5項實用新型專利,已經收到專利申請受理通知書;隧道爆破開挖采用了聚能水壓爆破,參加了貴州省“微創新”成果展示,受到了貴州省和業主的好評。
一“道”連兩鎮 深山漢侗情
“今天是朗洞鎮趕集的日子,我想去買點牛肉”在7標項目部旁的朗晃寨里,村民楊華一邊擦著新買的摩托車,一邊高興地說道,“多虧了項目給我們修的這條路,不然還得繞去很遠的南哨那邊。”
朗晃寨位于貴州省劍河縣南哨鄉境內,共有住戶119余戶。以前村民趕集只能去南哨鄉,開車也得一個小時,自從去往朗洞鎮的便道通了之后,大家便選擇去更近的朗洞鎮趕集。“開著摩托只要20分鐘,以前可沒想過”楊華道出了村民們對便道開通的歡喜之情,但對于劍榕高速7標來說,它的出現卻著實不易。
劍榕7標項目部坐落于朗晃村中。2017年初,項目前期勘測時發現南哨鎮朗晃寨與朗洞鎮上正岔寨之間橫著一座大山,將項目合同段一分為二,更將兩寨世代隔絕,很多老輩人“雞犬不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劍榕高速的修建是他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經過詳細踏勘,項目決定從朗晃寨修筑施工便道至上正岔寨,繼而連接到附近的朗洞鎮,將兩地車程從2個半小時縮短為20分鐘,同時也能更快地將施工材料運送到現場,加快工程施工。
劍榕7標2017年動工后,便道也同步修建。副經理辛劍為便道修筑總負責人,負責盯在現場全力攻堅便道修筑。暴雨是項目必須攻克的第一道難關。因為大雨,剛修通的便道常常還沒來得及防護便出現了塌方,常在現場的辛劍就立馬組織力量一邊抓緊清理現場塌方,一邊搶修。項目安全總監李興也絲毫不敢懈怠,帶領安全人員每天早中兩次進行安全隱患排查,并時刻關注天氣預報,隨時準備將現場人員和機械安全撤離。
暴雨也讓進出項目的道路一度因大塌方而中斷。口糧日漸減少,看著大小伙子們工作量那么大,每天卻只能吃素面,項目領導抓緊挨家挨戶地購買米、油、蔬菜、豬肉等食材,緩解吃飯難的問題。
深山里有很多不可預測的事情,項目人員常常是干干凈凈出去,濕漉漉地回來,有時還頂著一身蚊蟲叮咬、不慎劃傷的傷痕。項目抓緊購置消毒液、止血藥、感冒發燒藥等藥品。并根據氣溫變化情況,調整施工時間。朗晃村村長楊正書看到項目測量員的辛苦,特意安排兩個村民帶路。
“‘觸底反彈’這個詞特別適合我們。”項目經理王福來說。在如此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大家都拿出了不服輸的勁兒,項目也加強了管理,努力做好技術保障,最后不到兩個月修通了往朗洞鎮方向和往南哨鎮方向共計22公里的便道,主體工程施工也同期向前推進。
2018年的“三八”節,朗晃村里異常熱鬧,拔河、跳舞、碰氣球、吃長桌宴,村民們和項目員工熱熱鬧鬧好似一家,飯桌上也多了更多新鮮食材。村長楊正書說,以前趕集只能去南哨鎮,開車也得一個小時,自從便道修通之后,大家便改去朗洞鎮,有的人家為此購置了摩托車,“以前可沒想到過只需要20分鐘就能趕集。”
現在,楊華常騎10分鐘的摩托去探望家在下正岔寨的小姨,過年就滿50歲的楊民富能常常與家人團聚。
“路好走了,就是高興。”楊廣昌感慨道,他們對即將通車的劍榕高速有更多的期待。待明年6月高速公路建成后,在南哨鎮和朗洞鎮設有互通區,進城只需1個小時。(廖治飛 張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