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名
|
2019-04-17
|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累計有35個城市建成投運城軌交通線路5766.6公里。其中,上海軌道交通以705公里的運營里程,占據國內和世界第一。
在浩浩蕩蕩的軌道交通建設軍團中,有一支隊伍,他們以“新人”姿態勇闖申城,他們雖然不是最早進入上海市場的,但他們穩扎穩打,從地鐵2號線起步,滾動發展到參與地鐵11號線、12號線、13號線、14號線、15號線建設,他們以優質工程樹立了企業形象,贏得了業主贊許,也站穩了上海市場,他們就是中交隧道局盾構公司(簡稱盾構公司)。
“實力,勇氣,自信。”談到這十年在上海市場發展的秘訣,盾構公司黨委書記張洪鋒一一道出。
靠實力贏認可
1993年5月28日,上海第一條地鐵線路——上海地鐵1號線正式運營,上海成為中國(不含港澳臺地區)第三個開通運營地鐵的城市。隨后,上海地鐵飛速發展,其建設規模、速度迅速攀升到國內前列。上海也成為眾多軌道建設企業瞄準的“大蛋糕”。
中交隧道局也不例外。2007年4月,他們中標上海地鐵2號線東延伸段項目。
在高手如云的上海,中交隧道局項目部作為“新人”卻不怯場,他們攻克難關,以強硬的自身實力,不僅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項目部還一次性高分通過了上海市文明工地評選。而這次完美的“首秀”,為隧道局成功拓展上海地鐵市場,隧道局又相繼中標上海地鐵11號線和12號線項目。
2009年9月,為順應市場需要,打造隧道局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專業化競爭優勢,以上海11號線、12號線兩個項目為基礎,中交隧道局盾構公司應運而生,向著蓬勃發展的地鐵市場進軍。
“手上有糧,心中不慌,那時候我們只為耕耘、不為收獲,就想在上海闖出一片天地。”回憶那段時光,當時任上海地鐵12號線項目經理的張洪峰感觸頗深。為了在上海創出中國交建的地鐵品牌,項目在隊伍管理、技術革新、降本增效等方面狠下功夫。尤其注重管理環境的優化建設,科學處理和業主監理、政府百姓、項目員工之間的關系,不拘泥于被動消極的應付處理方式,而是主動出擊,通過社區共建、警民共建的形式,走出去,請進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與此同時,盾構公司積極創新施工技術,開展了盾構推進與糾偏控制、管片拼裝質量控制、新型單液漿質量控制、土壓平衡盾構穿越樁基質量控制、盾構穿越淺覆土段推進及盾構機拆裝、調試等各項技術攻關,取得了多項技術創新成果。始于微末,成于堅持,項目管理團隊正是秉持著從小處著手,埋頭苦干、實打實拼的精神,讓盾構公司逐步贏得了業主的信任和市場的認可。榮譽是最好的說明。上海地鐵11號線、12號線兩個項目部連續兩年雙雙獲得2010年、2011年上海市申通公司“上海市重大工程文明示范工地”“上海市優質結構獎”“文明施工優勝工地”“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競賽優秀集體”稱號,同時公司參與建設的上海地鐵12號線為中國交建首次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奪得了國內建筑行業大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這在當時的上海地鐵建設領域是從未有的。
榮譽也帶來了收獲。隨后的幾年,盾構公司又陸續拿下了13號線、14號線、15號線等工程,切實做到了“進入上海、站穩上海”的發展初衷。
勇挑戰贏勝利
張洪鋒說:“從進入上海市場開始,施工就沒有‘容易’二字。”而面對各種挑戰,他們沉著應對。
他們在“豆腐”上施工。上海大部分地質屬于淤泥質黏土,這類土質像“豆腐”一樣柔軟,大大增加了車站地基開挖的難度,易產生管涌、基底隆起等災害。而11號線、12號線、13號線、14號線車站均處于此類軟土地層。為此,建設團隊加強對推進及穿越區段的重點管理,通過地質補勘、嚴選方案等措施,因地制宜地進行處理。
他們與“水”搏斗。上海地下含水量豐富,承壓水頭高,造成車站深基坑施工風險大。對此,在每個車站項目施工前,建設團隊都會進行現場抽水試驗,并通過采用深井點降水法、設置大口井井點降水等方式,防止發生漏水滲泥現象而造成的事故。
挑戰不僅于此。由于工程設計需要,2016年10月30日,由盾構公司承建的13號線三期華夏中路站—中科路站區間需要3次穿越運營中的磁懸浮。
這是在全國范圍內首次穿越運營中的磁懸浮的施工,工程難在怎么才能嚴格且精準的控制土壓平衡式盾構機,使其在掘進過程中對土體的隆沉值不超過2毫米。“一旦超過此警報值,將對磁懸浮樁基和對其上方的磁浮軌道產生高程變化,就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張洪鋒介紹說。
盡管毫無先例,盡管壓力很大,盾構公司還是義無反顧地接下了這個任務。他們通過研究其他施工經驗、參數和吸取專家組的建議,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施工方案。在業主等單位懷疑的態度下,他們順利完成了首次穿越,且沉降值控制在1.46毫米。
第一次穿越成功,讓建設團隊有了信心;第二次穿越,大家更胸有成竹;但第三次出場線穿越才是難度最大的一次。由于出場線區間隧道受周邊環境制約,磁浮穿越區段線路曲線半徑僅為250米,達到了盾構施工的極限,這意味著在磁浮墩柱樁基之間,他們以將“急轉彎”的方式完成穿越。
這將是一次更高的標準、更精確的控制,也給建設團隊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但最終他們做到了。2017年7月24日21時30分,最后一次穿越圓滿完成,沉降控制更是達到了0.89毫米,在上海市場達到了領先水準。
以自信贏未來
如今,在申城的地下,由盾構公司承建的2號線、11號線、12號線、13號線早已通車運營。與此同時,在建的14號線24標銅川路站項目和15號線2標項目均進展順利,向著預期通車目標邁進。
“目前,上海已成為我們最重要的一個市場,其利潤貢獻水平占公司總利潤的近三分之一。它的滾動發展對我們開發其他市場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張洪鋒告訴記者,憑借著在上海市場的良好聲譽,公司已進入了北京、南昌、南寧、貴陽、烏魯木齊、福州、哈爾濱等10余個城市,充分展示了公司在軌道交通專業化施工方面的實力。
“對于未來,我們很有信心。”談及接下來在上海的發展,張洪鋒自信滿滿。根據《上海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18—2023)》,到2023年,上海將擁有包括地鐵、市域鐵路、機場快線、磁浮線等形式的27條線路,總長約1154公里。“當下,我們正在密切跟蹤著一些新項目的進展,力爭落地。”
市場的需求,給了盾構公司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合并重組,又為盾構公司發展壯大提供了“源泉”。
2018年8月,在中國交建黨委的統一部署下,中交一公局和中交隧道局實行戰略重組,成立中交一公局集團,盾構公司也與中交隧道局原盾構設備租賃中心合并,實行“一門兩牌”辦公。
“這次重組合并后,讓我們完善了盾構施工和設備租賃這條產業鏈,也為我們持續打造中交軌道盾構尖兵、中交大直徑盾構先鋒隊這兩大品牌增添了底氣。”張洪鋒表示。